时间: 2025-04-28 18:2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24:42
溯本求源 的字面意思是追溯事物的根本和源头。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探究,寻求其最初的起因或最根本的原理。
在文学作品中,溯本求源 常用于描述对历史、人物或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表达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根本原因的探究。在专业领域,如科学研究或哲学讨论中,溯本求源** 则强调对理论或现象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
同义词在强调深入探究的程度上有所不同,追根究底 更侧重于对问题的彻底解决,而 溯本求源 则更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反义词则反映了对待问题深度的不同态度。
溯本求源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和文学思想,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深入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场景和语境有所扩展。
在文化中,溯本求源** 体现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儒家思想中尤为突出。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问题深入分析的重视。
溯本求源 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它让我联想到科学家在实验室中不懈探索的场景,以及历史学家在档案馆中寻找真相的情景。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溯本求源 是我常用的方法论。例如,在研究一个历史**时,我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溯本求源,探寻真理的深渊,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不断前行。
溯本求源 让我联想到古老的图书馆,书架上堆满了古籍,学者们在其中寻找答案。视觉上,这可能是一幅充满书卷气息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翻书声和学者们的低语。
在英语中,溯本求源 可以对应为 "get to the bottom of" 或 "trace back to the origin"。这些表达在英语文化中也强调对问题根源的探究。
溯本求源 是一个富有深度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对事物本质的追求,也反映了人类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探索。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深入思考,不断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能发明先贤旨意,溯流徂源,论著讲介卓然自为一家者,惟广汉张氏敬夫、东莱吕氏伯恭、新安朱氏元晦而已。
1.
【溯】
(形声。从水,朔(sù)声。本义:端直地逆流而上)。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逆流而上曰溯洄。 、 《诗·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实以四日半溯流流行七百里云。
【组词】
溯涉、 溯流、 溯洄、 溯游
2.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3.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4.
【源】
(形声。从水,原声。“原”有表义作用,指水源。本义: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学记》-或源也,或委也。 、 《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 、 《礼记·礼乐志》-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组词】
源委、 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