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9:17
“大西北”通常指的是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这个词汇强调了这一地区的广阔和边远特性,同时也蕴含着一种粗犷、豪放的地理和文化特征。
在文学中,“大西北”常被用来描绘荒凉、壮丽的自然景观,如沙漠、戈壁、高原等,同时也反映了这一地区人民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对这一地区特殊情感的表达,如对家乡的思念或对探险的向往。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区域经济学中,“大西北”可能特指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等专业话题。
“大西北”这个词汇的形成与的地理划分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历史上的边疆开发和现代国家建设,这一词汇逐渐被广泛使用,用以指代这一特定地理区域。
在**文化中,“大西北”常常与边疆、民族、历史等元素联系在一起。这一地区不仅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提到“大西北”,我联想到的是广阔无垠的草原、雄伟的山脉和深邃的星空。这种联想带有一种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类坚韧精神的赞美。
在我个人的旅行经历中,曾有幸访问过大西北的几个省份,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这一地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情感连接。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大西北”:
大西北的风,吹过千年古道, 携带着沙粒的歌声,回响在无垠的夜空。
通过观看关于大西北的自然纪录片或听当地的民歌,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这一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大西北”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边疆”或“内陆”在描述地理特征和文化背景时也有类似的使用。
通过对“大西北”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地区在**地理、文化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词汇不仅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相关话题,也增强了我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3.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