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01: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01:16
“暴光”这个词汇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将某事物或情况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特别是指揭露那些原本被隐藏或保密的信息。它强调的是一种突然且广泛的信息公开,常常与负面**或秘密有关。
在文学中,“暴光”可能用来描述一个故事情节的转折点,揭示主角的秘密或隐藏的真相。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描述某个丑闻或秘密被揭露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新闻学或公共关系,“暴光”可能特指对不当行为的揭露和报道。
同义词中,“揭露”强调的是主动发现并公开,而“曝光”则更多指被动的公开。反义词则与“暴光”形成鲜明对比,强调的是信息的隐藏和保护。
“暴光”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暴”和“光”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暴”有突然、猛烈的意思,“光”则指光线或公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信息的突然公开。
在现代社会,“暴光”常常与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和公众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了社会对于透明度和问责制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性。
“暴光”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因为它通常与不好的消息或秘密有关。它可能引起惊讶、愤怒或失望等情绪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比如朋友的秘密被意外暴光,这可能会导致关系的紧张或破裂。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的秘密,如晨曦中的露珠,悄然暴光,揭示了深藏的真相。”
视觉上,“暴光”可能让人联想到闪光灯下的瞬间,或是新闻报道中的突发**画面。听觉上,可能是新闻播报中的紧急通知声。
在英语中,“暴光”可以对应为“exposure”或“uncovering”,但这些词在英语中的使用更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负面信息的公开。
“暴光”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行为,还反映了社会对于信息透明度的关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的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现代社会的讨论和交流。
1.
【暴】
(会意。古文从日,麃声。从日出艹米。本义:晒)。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暴,日干也。曝,俗。 、 《小尔雅》-暴,晒也。 、 《考工记》-书暴诸日。 、 《孟子》-一日暴之。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偃卧日中也。”-暴于南荣。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 、 《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
【组词】
一暴十寒;暴炙、 暴背、 暴浣
2.
【光】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光,明也。 、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 《淮南子·俶真》-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 《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 、 《易·观》-国之光。 、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 《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 《国语·晋语》-光明之耀也。 、 《孟子》-容光必照焉。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组词】
阳光;灯光;反光、 色光、 晨光、 曙光、 光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