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1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15:23
“人伦”一词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字面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它包括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父子、兄弟、夫妻等)以及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伦被视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
“人伦”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和《周礼》等古代文献,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其含义逐渐丰富,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传统文化中,人伦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的关键。它强调了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的原则,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伦”一词常常让人联想到传统、秩序和责任感。它传递了一种对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和维护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听到长辈强调人伦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家庭聚会和节日庆典中,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人伦”:
在古老的人伦之树上,
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份责任,
每一根枝条都是一种关系,
共同编织着社会的和谐之网。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大家庭围坐在一张圆桌旁,每个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故事,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人伦的温暖和重要性。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thics”或“morality”,但它们更多强调的是个人行为的标准和原则,而不是具体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人伦”是一个充满文化深度和历史意义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秩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人伦”这一概念,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伦】
(形声。从人,仑(lún)声。本义:辈,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伦,辈也。 、 《荀子·富国》-人伦并处。 、 《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 、 《礼记·曲礼下》-毛犹有伦。 、 汉·贾谊《过秦论》-廉颇赵奢之伦。
【组词】
伦辈、 伦序、 伦表、 伦品、 伦侯、 伦望、 伦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