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0:51
“亡魂失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失去了灵魂,形容人极度惊恐或精神恍惚,无法自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遭受巨大打击或极度惊吓后的精神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亡魂失魄”常用来描绘人物在经历生死关头、重大变故或恐怖**后的心理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因为某种原因而变得心神不宁或精神恍惚。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精神病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些精神疾病的症状。
同义词:
反义词:
“亡魂失魄”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灵魂和精神的观念。在古代,人们认为灵魂是人的精神所在,失去灵魂意味着人的精神崩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人精神状态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灵魂和精神的概念非常重要。因此,“亡魂失魄”这个成语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广泛使用,反映了**人对精神状态的关注。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灾难或重大变故后的心理反应。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理解。它让人联想到人在极度困境中的无助和脆弱,引发人们对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地震后看到周围的人们变得亡魂失魄,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自然灾害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亡魂失魄的影子在街头徘徊,寻找着失去的灵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人们在灾难后茫然无措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悲伤的旋律来增强“亡魂失魄”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one's mind”或“beside oneself”,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人在极度情绪或精神状态下的无助和混乱。
“亡魂失魄”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在极端情况下的精神状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人的心理反应。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孔子好像受了当头一棒,~的坐着,恰如一段呆木头。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魂】
(形声。从鬼,云声。本义:灵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魂,阳气也。 、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 、 《韩诗·出其东门》-聊乐我魂。 、 《论衡·纪妖》-魂者,精气也。 、 《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 《灵枢经》-随神而来往者谓之魂。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魂去尸长留。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魂悸以魄动。
【组词】
魂识、 魂气、 魂骸、 魂质
3.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4. 【魄】 ——“落魄”的“魄”的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