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08: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08:41
敕令:这个词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思是的命令或诏书。它通常指的是由颁布的正式命令,具有法律效力,要求臣民遵守。
在文学作品中,“敕令”常用于描述古代皇权的威严和不可违抗性。在口语中,这个词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或法律专业领域,它可能被用来指代古代的法律文书。
同义词:诏书、圣旨、谕旨
反义词:无(因为敕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现代语言中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敕令”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源自“敕”字,意为命令或告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专指的命令,成为古代皇权制度下的一个重要词汇。
在古代社会,敕令是皇权至高无上的体现,它不仅是一种法律文书,也是权威的象征。敕令的颁布往往伴随着重大的政治、军事或社会变革。
提到“敕令”,我联想到的是古代皇宫的庄严和神秘,以及**的威严和权力。这个词带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权威性,让人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在我的历史学*中,敕令是一个经常遇到的词汇。它帮助我理解古代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以及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皇宫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使用“敕令”:
金碧辉煌的宫殿深处,
敕令如雷霆般降临,
臣民俯首,敬畏如初,
历史的篇章,由君王书写。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坐在龙椅上,手持笔墨,正在书写敕令。背景音乐可能是庄严的古典音乐,如古筝或笛子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古代宫廷的氛围。
在西方历史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ecree”或“edict”,它们也指代君主或政府的正式命令,但在文化和历史上与“敕令”有所不同。
“敕令”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古代*的皇权制度,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和秩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丰富我的语言表达。
1.
【敕】
(形声。从攴(pū),束声。本义:告诫,嘱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敕,诫也。 、 《虞书》-敕天之命。
【组词】
敕晓、 敕谕天下、 敕戒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