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3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33:30
“口业”是一个术语,指的是通过言语所造的业,即因说话而产生的善恶行为及其结果。在中,业(karma)是指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因果报应,口业特指通过言语所造的业,包括说谎、诽谤、恶语、妄语等负面行为,以及诚实、赞美、鼓励等正面行为。
在**语境中,口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强调言语的力量和责任。在文学作品中,口业可能被用来探讨人物的道德选择和后果。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口业”来提醒自己或他人注意言辞的影响。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口业可能被用来分析沟通行为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口业”一词源自梵文“vāk-karman”,在经典中被广泛使用。随着的传播,这个词也进入了汉语和其他亚洲语言中。在历史上,口业的概念强调了言语的道德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和**中有了不同的解释和强调。
在东亚文化中,尤其是**文化圈,口业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概念。它强调了言语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修养,鼓励人们通过正面的言语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口业的概念也被用来教育人们注意网络言论的影响,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
口业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责任、后果和道德选择。它提醒我们,言语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塑造我们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力量。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言语行为的深思和自我反省。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提醒自己注意言辞的选择,尤其是在情绪激动或压力大的时候。口业的概念帮助我意识到,即使是无心之言,也可能对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口业”:
言语如风,轻抚心田,
或成口业,或成桥梁。
一句赞美,花开满径,
一声诋毁,荆棘丛生。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静谧的寺庙中,低声诵读经文,周围是宁静的氛围。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口业的正面影响,即通过平和的言语来净化心灵。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业】 (象形。从丵(zhuó),从巾丛生草。巾象版。本义: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 版,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