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1:12
树丛:指由多棵树木紧密生长在一起形成的密集植被区域,通常由灌木或小树组成,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树丛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树”和“丛”两个字组成,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词汇如“丛林”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
在许多文化中,树丛常与自然、生命力和隐秘性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亚洲文化中,树丛可能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神秘。
树丛常带给人一种宁静和神秘的感觉,也可能引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好奇心。
在童年时期,我曾在附近的树丛中探险,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和小动物。
在诗歌中,树丛可以被描绘为:
树丛深处,月光洒下银色的网, 夜风轻拂,树叶低语,秘密在此藏。
树丛的视觉联想可能是密集的绿色植被和斑驳的光影,听觉联想可能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或鸟类的鸣叫。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thicket”或法语的“fourré”,都指代类似的密集植被区域,但其文化和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树丛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自然现象,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
1.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2.
【丛】
(会意。从丵,取声。“丵”(zhuó),意思是“丛生草”。本义:聚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丛,聚也。 、 《周礼·大司徒》-其植物宜丛物。 、 曹操《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组词】
丛物、 丛灌、 丛丛、 丛育、 丛毛、 丛森、 丛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