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2: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2:51
词汇“危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旧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危”通常指危险、不稳定,而“足”指脚或步伐。结合起来,“危足”可以理解为步伐不稳或处于危险的状态。
“危足”的字面意思是指脚步不稳,可能因为身体不适、心理压力或其他外部因素导致行走困难或不稳定。
在文学作品中,“危足”可能用来形容一个人物在精神或身体上的脆弱状态,如在描述一个病重的人或一个心灵受创的人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学术语境中可能会出现。
由于“危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危”和“足”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以描述一种特定的身体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危足”可能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相关联,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担忧。
“危足”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脆弱、需要帮助的情感,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和关怀。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老人或病人在行走时显得危足,我们可能会主动提供帮助,体现了社会的温暖和互助精神。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危足”来形容一个在人生旅途中遇到困难的人:
在人生的长路上,他危足前行,
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那么不易。
视觉上,“危足”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或者一个在风雨中艰难行走的人。听觉上,可能没有特定的声音联想,但可以想象到沉重的脚步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危足”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相同的状态,如英语中的“staggering”或“unsteady on one's feet”。
“危足”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能够准确地描述一种特定的身体状态,具有一定的文学和情感价值。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细腻度和深度。
1.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