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2:07
畏日: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害怕或畏惧太阳。在古代汉语中,它可能指的是因为太阳的炎热而感到不适或害怕。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可能在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古文中出现。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畏日”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因为太阳的炎热而感到不适,或者用来比喻某种强烈的恐惧感。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怕热”或“受不了热”等表达。 专业领域:在气象学或医学领域,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来描述某些人对高温的特殊反应。
同义词:怕热、惧热、畏暑 反义词:喜热、耐热
词源:“畏日”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描述。 演变: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被更具体的表达方式所替代。
在古代文化中,太阳常常被赋予神圣的地位,因此“畏日”可能也包含了对这种神圣力量的敬畏。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较少,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学修辞。
情感反应:想到“畏日”,可能会联想到炎热、不适和逃避。 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田园诗,描述人们在炎热的夏日中的生活状态。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一些记忆与“畏日”相关,比如童年时对夏天的恐惧,或者对某些高温天气的特殊反应。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畏日”来创造一种氛围,比如:
夏日炎炎,畏日如虎,
绿荫下,心静自然凉。
视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烈日下的沙漠,或者炎热的夏日街道。 听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蝉鸣声,或者人们在炎热天气中的抱怨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比如英语中的“fear the sun”或“sun-shy”,但这些表达并不常用。
“畏日”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描述。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