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6: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6:47
词汇“[前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前著]”不是一个标准的现代汉语词汇,我将基于其可能的含义进行分析。
“前著”可能指的是“前面的著作”或“先前的作品”。在古汉语中,“著”可以指写作、著作或作品。因此,“前著”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间点之前已经完成的著作或作品。
在文学领域,“前著”可能用于指代作者之前的作品,或者在讨论某一主题时,提到之前的相关著作。在学术论文或评论中,可能会提到“前著”来引用或对比先前的研究成果。
由于“前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与古汉语中的“著”字相关。在古代,“著”字常用于表示写作或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逐渐被更具体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中国,著作是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因此,提到“前著”可能会唤起对古代文学和学术传统的尊重和敬仰。
提到“前著”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学术的连续性和知识的传承,带来一种对前人智慧的敬意和对学术传统的尊重。
在学术研究中,我可能会使用“前著”来指代我之前发表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以便在新的研究中进行对比和引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写道:“在时间的河流中,前著如星辰,指引着后来者的航程。”
提到“前著”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图书馆中排列整齐的书籍,或者翻阅古籍时的沙沙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前著”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previous works”或“earlier publications”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
虽然“前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体现了对知识和学术传统的尊重。在学术和文学领域,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表达的严谨性和文化底蕴。
1.
【前】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前,进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不敢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驰而前。 、 《庄子》-孔子下车而前。
【组词】
前却、 前迈、 前旌
2.
【箸】
(形声。从竹,者声。本义:筷子。又作“筯”)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曲礼》。注:“今人或谓箸为梜。”-羹之有菜者用梜。 、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纣为象箸,而箕子唏。 、 唐·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 、 清·周容《芋老人传》-辍箸叹曰。
又。
【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