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9:00: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9:00:09
“琴棋书画”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的是四种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弹琴、下棋、书法和绘画。这四种活动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形式,代表了文人的修养和才艺。
在文学中,“琴棋书画”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如“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赞美某人的多才多艺,或者在讨论文化活动时提及。在专业领域,如艺术教育或文化研究中,这个词组被用来指代**传统文化的核心艺术形式。
同义词: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指代文人的工具和艺术。 反义词:粗俗无文,指缺乏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
“琴棋书画”这一概念起源于**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艺术形式逐渐被视为文人必备的修养。在古代,文人通过这些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通过这些活动来交流和社交。
在**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些活动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联系,被视为培养个人品德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这个词组给人以高雅、宁静和深邃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古代文人的生活,以及他们通过艺术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表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书法班,学*如何书写汉字,这让我对“琴棋书画”中的书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琴声悠扬,棋局深邃,书香四溢,画意盎然,四艺合一,心灵得以净化。”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文人坐在竹林中,弹着古琴,旁边是一盘未完的棋局,桌上铺着宣纸,笔墨未干,远处是山水画卷。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古琴的悠扬声音和书法的流畅线条。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音乐、棋艺、文学和绘画”,虽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都代表了文化艺术的高级形式。
“琴棋书画”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个人非常欣赏和尊重的艺术形式。通过学和体验这些艺术,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唐高测,彭州人。聪明博识,文翰纵横。至于天文历数,琴棋书画,长笛胡琴,率梁朝朱异之流。
不拘描龙绣凤,件件皆精,~,般般都会。
1.
【琴】
(本作“珡”。象形。小篆字形,象乐器形,上面“玨”象弦和弦柱,下面象琴身。本义:拨弦乐器。俗称古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琴,弦乐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古文从瑟金省声。 、 《广雅·释乐》-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乐琴书以消忧。
【组词】
琴史、 琴书、 琴床、 琴柱
2.
【棋】
(形声。从木,其声。本义:古时通称博奕的子为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棊,博棊也。 、 《方言》-五簙或谓之棊。 、 《淮南子·泰族》。注:“谓六博也。”-故行棊者。 、 《山海经·中山经》。注;“博棋也。”-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 、 《博物志》-尧造围棊,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棊教之。 、 《史记·货殖列传》-山出棋置。
【组词】
棋枰、 棋子、 象棋;国际象棋;围棋;跳棋
3.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4.
【画】
(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yù),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 、 《左传·襄公四年》-画为九州。 、 《汉书·地理志上》-画壄分州。
【组词】
画野分疆、 画土分贡、 画地、 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