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0: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0:56
山瘴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山中的瘴气。瘴气通常指的是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因湿热气候和动植物腐烂产生的毒气,古人认为这种气体对人体有害,可能导致疾病。
在文学作品中,“山瘴”常被用来描绘荒凉、险恶的自然环境,如古代诗词中描述边疆或深山的艰苦生活。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一些特定的地理或历史讨论中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环境科学中,可能会讨论瘴气的成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山瘴”特指山中的瘴气,而“瘴气”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可以指任何地方的瘴气。反义词则代表了与山瘴相对的健康、清新的空气。
“山瘴”一词源于古代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述,随着医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瘴气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这个词的使用也更加科学和精确。
在**传统文化中,山瘴常与边疆、荒野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未知的危险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在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中,山瘴也被赋予了神秘和超自然的色彩。
提到“山瘴”,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荒凉、险恶的自然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探险和生存挑战。这种词汇可能会激发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未知的好奇。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自然环境、历史探险或健康问题时,可能会涉及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山瘴弥漫,古道幽深,行者步履蹒跚,心中却怀揣着对未知的渴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山林中雾气弥漫的画面,结合音乐,可能会选择一些低沉、神秘的旋律来增强山瘴带来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miasma”(希腊语中的“瘴气”),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描述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山瘴”这个词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是一个描述自然现象的词汇,也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探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多样性。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瘴】 (形声。从疒(chuáng),章声。“疒”与疾病有关。本义: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