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3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39:10
“山崩川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山体崩塌,河流干涸。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或者比喻某种巨大的变化或灾难。
在文学作品中,“山崩川竭”常用来描绘灾难性的场景,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或情况的极端变化。在专业领域,如地质学或环境科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具体的自然灾害现象。
同义词:天崩地裂、翻天覆地、沧海桑田 反义词:风平浪静、安然无恙、稳如泰山
“山崩川竭”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自然灾害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成为描述重大变化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自然灾害常常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山崩川竭不仅描述了自然界的破坏,也隐喻了社会或个人生活中的巨大变动。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沉重和不安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灾难和破坏,以及随之而来的混乱和重建。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遇到过自然灾害或重大生活变动,可能会用“山崩川竭”来形容那种剧变的感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山崩川竭,星辰陨落,世界在巨变中颤抖。”
结合自然灾害的图片或视频,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山崩川竭”的震撼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arth-shattering”或“cataclysmic”,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传达了巨大的变化或灾难的意味。
“山崩川竭”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自然界的灾难,也反映了人类对巨大变化的恐惧和敬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郎饱妾共饱,郎饥妾共饥;一饥一饱与郎共,~无更移。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崩】
(形声。从山,朋声。本义:山倒塌)。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
【组词】
山崩地裂
3.
【川】
(象形。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本义:河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象水直达之形。-川,贯川通流水也。 、 《管子·度地》-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 、 《周礼·地官》-有川衡。 、 《易·需》-利涉大川。 、 《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 、 《诗·小雅·天保》-如川之方至。 、 《左传·宣公十二年》-川壅为泽。 、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组词】
川源、 顺尊、 川游、 川口、 川水、 川防、 川谷、 川坻、 川岗
4.
【竭】
(形声。从立,曷声。本义:背举;用肩背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礼运》。注:“犹负戴也。”-五行之动,迭相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