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9:04
推三阻四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推脱三次,阻碍四次。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找各种借口或理由拒绝做某事,表现出不愿意或不情愿的态度。
在不同的语境中,“推三阻四”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消极态度或行为。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不合作态度;在专业领域,它可能用来描述某人在工作中的不积极表现。
同义词:推诿、推脱、推辞、拒绝 反义词:欣然接受、积极响应、乐意承担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细微差别上有所不同。例如,“推诿”更强调找借口,而“推三阻四”则强调多次拒绝的行为。
“推三阻四”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多次拒绝行为的形象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不合作态度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合作和积极的态度被视为美德。因此,“推三阻四”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不受欢迎的,尤其是在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的社会环境中。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不合作、消极和逃避责任的行为。在表达中,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那些不愿意参与或承担责任的人。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同事对新任务推三阻四的情况,这种态度影响了团队的整体进度和氛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责任的田野上,有人推三阻四,逃避着耕耘的辛劳。”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面对任务时不断后退,摇头拒绝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连续的“不”字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aking excuses”或“avoiding responsibility”,但它们没有“推三阻四”这样具体的次数和动作描述。
“推三阻四”这个词汇在描述不合作态度时非常形象和具体。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负面行为和态度。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
我如今并不推三阻四,任哥哥自主之。
我起意要这样办,你却要~的,所以我就没脸说下去了。
1.
【推】
(形声。从手,隹(zhuī)声。本义: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推,排也。 、 《仓颉篇》-推,軵也,前也。 、 《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 《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推堕附马河中。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始欲着推字。 、
【组词】
推毂、 推抢、 推沟、 推行、 推引、 推天抢地、 推转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阻】
(形声。从阜(jù)声,且(jǔ)声。“阜”是土山,与高下险阻有关。本义:险要的地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阻,险也。 、 《易·系辞》-德行恒简以知阻。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周礼·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川泽之阻。 、 汉·班固《西都赋》-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 《诗·商颂·殷武》-罙入其阻。
【组词】
阻隘、 阻阨
4.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