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8:19
词汇“[弭耳]”是一个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使用。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弭耳”字面意思是指将耳朵贴伏,表示顺从或畏惧的样子。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动物(如马)在听到命令或感到恐惧时,耳朵向后贴伏的状态。
“弭”字在古代有平息、停止的意思,“耳”即耳朵。组合起来,“弭耳”形象地描述了耳朵贴伏的状态,后来引申为顺从或畏惧的意思。
在古代社会,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因此,“弭耳”这样的词汇在描述马的行为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马的驯养和控制。
“弭耳”给人一种顺从和敬畏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马的服从,或是日常生活中动物对主人的忠诚。
在现代生活中,“弭耳”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古代文学或历史时,可能会提及。例如,在阅读古代战争史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场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弭耳”来描绘战马的顺从:
铁蹄踏破尘沙路,
将军令下马弭耳。
战鼓声中显忠诚,
古战场上一片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匹马在听到命令后,耳朵向后贴伏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庄严的音乐,来增强“弭耳”带来的顺从和敬畏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弭耳”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动物顺从或畏惧的状态。
“弭耳”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在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细微之处。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弭】
(形声。从弓,耳声。本义:角弓,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骨饰两头,不缴束,不漆。-弭,弓无缘,可以解辔纷者。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