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1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15:36
词汇“捧檄”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主要用于特定的文学或历史语境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捧檄”进行深入分析:
“捧檄”字面意思是指双手捧着文书或信件。在古代,檄文是一种官方的文书,通常用于宣布重要的事项或命令,如征兵、征税等。因此,“捧檄”可以理解为恭敬地接受或传递官方文书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捧檄”常用来描绘官员或使者接受重要任务或命令的场景,带有一定的仪式感和庄重感。在口语或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为它过于文言和特定。
“捧檄”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檄文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官方文书,因此“捧檄”也带有一定的官方和正式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很少使用。
在古代**,捧檄是一种重要的仪式行为,体现了官员对皇权和职责的尊重。这种行为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了权力的传递和责任的承担。
对于我来说,“捧檄”这个词带有一种庄重和正式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员接受重要任务的场景,有一种历史和仪式感。
在现代生活中,“捧檄”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书籍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捧檄”这个词汇来描绘古代官员接受任务的场景,增添作品的历史氛围。
想象一个古代官员在宫殿中,双手捧着檄文,周围是庄严的音乐和肃穆的气氛,这样的场景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由于“捧檄”是一个非常特定的古代汉语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场景可能会用“receiving an official decree”或“accepting a royal command”等表达。
“捧檄”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和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现象。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我们不常使用这个词汇,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对于提升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是有益的。
1.
【捧】
(形声。从手,奉声。本义:两手承托。古多作“奉”)。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捧,两手承也。 、 《穆天子传》。注:“捧,两手持也。”-捧馈而哭。 、 《后汉书·朱浮传》-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 晋·干宝《搜神记》-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组词】
捧戴、 捧脚、 捧檄、 捧头鼠窜、 捧茗
2.
【檄】
(形声。本义:檄文)。
同本义。
【引证】
《英烈传》-太祖得书,便命移檄。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制府檄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奉檄守御。
【组词】
传檄、 羽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