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4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44:03
“六时”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天中的六个时段,即早晨、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和深夜。在**中,“六时”特指一天中的六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现在的四个小时,用于修行和礼佛。
“六时”一词源于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随着的传入,其在语境中的使用更为特定。在现代汉语中,“六时”的使用逐渐减少,被更具体的词汇所替代。
在传统文化中,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六时”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管理的重视。在文化中,“六时”则与修行和礼佛紧密相关,体现了**对日常生活的渗透。
“六时”这个词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生活方式和**的修行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使用“六时”这个词,但在阅读古代文献或**相关的书籍时,会经常遇到。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六时”来描绘一天的变化:
晨曦初露,六时之始, 日中高悬,六时之中, 黄昏渐至,六时之末, 夜幕降临,六时之终。
在其他文化中,如印度,也有类似的时间划分方式,但具体的时间点和名称可能有所不同。
“六时”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时间观念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1.
【六】
古国名 。故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引证】
《春秋》-秋,楚人灭六。
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县。
【引证】
《汉书》-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都六。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