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6:35
词汇“坐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中进行推测和分析。
“坐索”可以拆分为“坐”和“索”两个字。在中文中,“坐”通常指坐下或停留的状态,“索”则有寻找、索取的意思。结合起来,“坐索”可能指的是一种通过坐的方式来寻找或索取某物的动作或状态。
由于“坐索”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作者为了创造特定的意境或表达特殊的情感而创造的新词。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可能不会出现,除非是在特定的行业术语中。
由于“坐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例句可能更多是想象性的:
同义词:寻觅、探求 反义词:放弃、忽略
由于“坐索”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难以考证。它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新造词,或者是某个特定社群或地区使用的方言词汇。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坐索”可能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例如,在某些**或哲学体系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一种通过静坐来寻求内心平静或真理的修行方式。
“坐索”这个词可能给人一种宁静、深沉的感觉,联想到一种通过静态的方式来探索或追求某物的意境。
由于“坐索”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遇到或使用这个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寂静的夜里,我坐索星辰的秘密,
心灵的手指,触摸着宇宙的边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坐在山顶或海边,静静地望着远方,寻找着什么。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宁静、深邃的背景音乐,来增强这种坐索的意境。
由于“坐索”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
“坐索”这个词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来探讨语言的创造性和表达的多样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索】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引证】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列士·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而索綯。
【组词】
索苇、 索头、 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