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2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23:44
“大惊小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对小事过分惊讶或反应过度。基本含义是指对一些不值得特别关注的事情表现出过度的惊讶或担忧,通常带有贬义,暗示某人缺乏冷静或判断力。
“大惊小怪”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结构和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描述人们日常行为的一个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和“冷静自持”,因此“大惊小怪”往往被视为不成熟或不理智的表现。在社会交往中,避免对小事过度反应被视为一种社交礼仪。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轻微的厌烦和无奈,因为它常常与那些不理性或不成熟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在表达时,我会用这个词汇来批评那些不必要的小题大做。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朋友对餐厅服务的小失误大惊小怪,让我感到有些尴尬。我意识到在公共场合保持冷静和理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风轻云淡日,何必大惊小怪,世间万物,皆有其时。”
想象一个人面对微不足道的小事时,面部表情夸张,声音尖锐,这种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强化了“大惊小怪”的负面形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aking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意思是对小事过分夸大,与“大惊小怪”有相似的含义和用法。
“大惊小怪”这个词汇在日常交流中非常有用,它帮助我表达对不必要过度反应的批评。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并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沟通效率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兄弟,休要~的,则他便是杨衙内,是个有权有势的的。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3.
【小】
(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本义:细;微。与“大”相对)。
同本义 。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引证】
《说文》-小,物之微也。 、 《易·泰》。疏:“阴生消耗,故称小。”-小往大来。 、 《庄子·列御寇》。注:“细巧入人为小言。”?-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 《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 、 《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 、 《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组词】
小鹿儿、 小录、 小伙伙、 小话、 小单拱儿、 小唱
4.
【怪】
(形声。从心,圣(kù)声。恠曾为怪的俗字。本义: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怪,异也。 、 《论衡·自纪》-诡于众而突出曰怪。 、 《书·禹贡》-铅松怪石。 、 《山海经·中山经》-苟床之山多怪石。 、 《礼记·祭法》。疏:“庆云之属。”-见怪物 、 《周礼·阍人》-奇服怪民不入宫。 、 《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 魏学洢《核舟记》-嘻,技亦灵怪矣哉! 、 《水经注·三峡》-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 、 《聊斋志异·促织》-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组词】
怪伟、 怪物相、 怪迂、 怪谲
妖精,鬼物。
【引证】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 《博物志》-土之怪为獖羊。 、 《西游记》-山高必有怪。
【组词】
鬼怪;妖怪;精怪;神怪、 魔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