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3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4:36:40
不露声色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表现出任何声音或表情。基本含义是指在面对某种情况或情绪时,保持冷静、镇定,不通过言语或面部表情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或想法。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不露声色”常用来描述人物在面对重大**或情感冲突时的冷静和自制,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面对家族纷争时的表现。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尴尬或紧张情况时的镇定态度,例如:“他在面试时表现得非常不露声色。”
专业领域:在心理学或管理学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专业人士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冷静和专业态度。
同义词:镇定自若、面不改色、泰然处之
反义词:喜形于色、怒形于色、惊慌失措
“不露声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不露”和“声色”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声色”常指人的声音和面部表情,因此“不露声色”即指不通过这些外在表现来透露内心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保持“不露声色”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官场和社交场合中,这种自制和冷静被认为是成熟和有修养的表现。
这个词汇给人以稳重、深沉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那些在复杂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的人。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重要的商务谈判中见到一位合作伙伴始终保持不露声色,这种冷静和自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不露声色”融入描述自然景物的诗句中,如:“山川不露声色,静观人间万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面无表情的人在复杂环境中冷静应对的场景。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平稳、旋律不显波动的音乐来代表“不露声色”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keep a straight face”或“maintain composur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含义。
“不露声色”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方式,也反映了*人对于自制和冷静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沟通技巧和社交能力。
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你看它,埋没地下,~,生命的每一秒种都在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苦斗。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露】
3.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