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0:0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0:02:54
“公车上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公共汽车上书写或发表意见。这个成语源自近代历史,特指1919年五四期间,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公共汽车上书写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标语和口号,以此来表达他们的爱国情绪和政治诉求。
在文学作品中,“公车上书”常被用来象征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醒。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在公共场合大胆表达个人观点或抗议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词汇则用来具体指代五四中的这一历史。
同义词中,“街头抗议”和“示威游行”更侧重于集体行动,而“公开宣言”则强调正式和官方的声明。反义词则反映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私下讨论到完全的沉默。
“公车上书”直接来源于五四的历史,后来被广泛用作一个象征性的成语,用以描述在公共场合大胆表达政治或社会观点的行为。
在文化中,“公车上书”代表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政治参与意识。这个词汇在社会背景中强调了公众参与和**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常常引起人们对青年力量、爱国主义和历史记忆的联想。它激发了一种积极的社会参与感和历史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青年参与社会活动时,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动荡的岁月里,青年们公车上书,字字热血,句句铿锵。”
想象一群青年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用笔和纸书写着激昂的标语,背景是嘈杂的公交车声和人们的议论声,这样的场景充满了历史感和情感张力。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街头抗议”或“公开示威”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和实践。
“公车上书”作为一个历史成语,不仅记录了一个特定历史*,也象征了青年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动态。
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在召敞。敞……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
制台原是不得已之举,台民不甘臣日,~反抗,列名的千数百人。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车】 国际象棋中的一种棋子,它可以顺着平行于棋盘边的路随便走多少方格,假如没有其它棋子阻挡的话。
3.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4.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