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5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57:45
“摅忠报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尽忠来报答国家。其中,“摅”意为抒发、表达,“忠”指忠诚,“报国”即报效国家。这个成语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在文学作品中,“摅忠报国”常用来描述历史人物或英雄人物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和忠诚。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可以用来说明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历史学,这个词汇用于讨论忠诚和爱国主义的概念。
同义词在表达上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相似,而反义词则完全相反,表达了对国家的背叛和不忠。
“摅忠报国”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忠诚文化,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忠诚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在**文化中,忠诚和爱国是重要的价值观。这个成语反映了个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崇高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无私奉献。它激发人们对国家的爱和对忠诚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特定的场合,如纪念活动、国庆演讲等,它可以用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摅忠报国志,热血洒疆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身着军装的军人,面对国旗敬礼的场景,音乐可以选择激昂的进行曲,增强忠诚和奉献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如“patriotism”(爱国主义)和“loyalty”(忠诚),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摅忠报国”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个人忠诚和奉献的赞美,也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化的精髓。
汝等赴任之后,各宜摅忠报国,施展奇抱,不枉为一世之丈夫也。
1.
【摅】
抒发;表达。
【引证】
《广雅》-摅,张也。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李隐:“摅,张舒也。”-摅之无穷。 、 《淮南子·脩务》。注:“摅,抒也。”-摅书明指以示之。 、 张衡《西京赋》-心犹凭而未摅。 、 《后汉书·班彪传上》-摅怀旧之蓄念。 、 《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摅之罔极。 、 班固《西都赋》-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组词】
摅愤、 摅怀、 摅意、 摅吐、 摅抱、 摅情、 摅散、 摅颂
散布。
【引证】
刘安《淮南子》-故摅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诚心弗施也。
2.
【忠】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不可谓忠。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3.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