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0:24: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0:24:53
“回马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骑马撤退时突然回身刺击的枪法。基本含义是指在撤退或放弃时突然反击,出其不意地打击对手。
“回马枪”源自古代战争中的骑兵战术,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比喻性的成语,用于形容各种情境下的突然反击。
在**文化中,“回马枪”体现了兵法中的“奇正相生”思想,即在正面的对抗中加入奇袭的元素,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回马枪”给人以惊喜和意外的情感反应,常让人联想到智谋和策略,以及在逆境中寻找突破的智慧。
在商业谈判中,我曾遇到过对方看似让步,实则是在施展“回马枪”,最终我们通过灵活应对,成功化解了对方的策略。
在诗歌中,可以将“回马枪”比喻为生活中的意外惊喜:
春风拂面不觉寒,
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马枪出人意料,
生活处处有惊喜。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可以想象骑兵在撤退时突然回身刺击的场景,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战鼓和马蹄声,增强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leight of hand”或“backstab”,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技巧或背叛,不如“回马枪”那样具有战术和策略的意味。
“回马枪”作为一个富有策略性和意外性的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增添了生动和趣味,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智谋和变通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回马枪”能够提升沟通的技巧和深度。
1.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回,转也。 、 《诗·大雅·云汉》-昭回于天。 、 《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 《淮南子·本经》-诡文回波。 、 《汉书·叙传》-畔回穴其若兹兮。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 唐·杜枚《阿房宫赋》-廊腰缦回。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
【组词】
回湍、 回倒、 回纡、 回极
2.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3.
【枪】
(形声。从木,仓声。本义:二树的枝条互相抵拒)。
古时长柄有尖头的刺击武器。
【引证】
《说文》。按,歫人之械也。-枪,歫也。 、 《苍颉篇》-枪,谓木两 头锐者也。 、 《通俗文》-剡木伤盗曰枪。 、 《国语·齐语》。注:“桩也。”-挟其枪刈耨刈。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铁骑突出刀枪鸣。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枪刺应元。
【组词】
红缨枪;枪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