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4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49:43
成文法是指以书面形式明确规定的法律,通常由立法机关制定,具有正式的法律效力。它与不成文法(如习惯法、判例法)相对,后者依赖于传统、习俗或先例来确定法律规则。
在法律专业领域,成文法是法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于规范社会行为和解决纠纷。在文学作品中,该词汇可能被用来强调法律的正式性和权威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成文法”来指代那些明确写下来的规则或条例。
同义词:法典、法规、法律条文 反义词:习惯法、判例法、不成文法
成文法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lex scripta”,意为“写下的法律”。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成文法逐渐成为现代法律体系的基础,特别是在大陆法系国家。
在许多文化中,成文法被视为社会秩序和正义的基石。它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框架,用于解决冲突和维护社会稳定。在某些社会中,成文法的制定和执行被视为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标志。
成文法通常给人以正式、权威和可靠的印象。它代表了法律的明确性和可预测性,为公民提供了行为的指南。然而,它也可能引发对法律僵化和缺乏灵活性的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成文法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例如,交通法规是成文法的一部分,它规定了驾驶规则,确保道路安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成文法如铁链,束缚着自由的翅膀, 却在黑暗中,点亮了正义的光芒。”
成文法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法庭、厚重的法律书籍和法官的锤声。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法律权威的象征。
在不同法律体系中,成文法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例如,大陆法系国家更依赖成文法,而普通法系国家则更注重判例法。
成文法是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则,确保了法律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在学习法律和理解社会秩序时,成文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规范了个人行为,也为社会提供了稳定和公正的框架。
1.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2.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3.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引证】
《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盐铁论·诏圣》-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 《管子·心术》-杀戮禁诛谓之法。 、 《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