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2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21:32
“侄儿子”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侄子”的儿子。在家庭关系中,侄子是指兄弟的儿子,因此“侄儿子”指的是兄弟的孙子。这个词汇强调了血缘关系的连续性和代际关系。
在不同的语境中,“侄儿子”的使用可能有所不同:
“侄儿子”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侄子”和“儿子”两个词汇组合而成。在汉语中,这种组合方式常见于描述复杂的家族关系。随着语言的演变,更简洁的词汇如“侄孙”逐渐成为更常用的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关系非常重要,因此描述这些关系的词汇也非常丰富。“侄儿子”这个词汇体现了对家族代际关系的重视。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家族的温暖和代际传承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家族成员的关爱和责任感。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与家族成员的关系,尤其是在家族聚会或重要节日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侄儿子的笑声,如春风拂过, 家族的希望,在他眼中闪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温馨的家族聚会场景,孩子们在玩耍,其中一个孩子是“侄儿子”。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孩子们的欢笑声和长辈的慈爱话语。
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可能是“grandnephew”,但在日常使用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简洁的表达方式。
“侄儿子”这个词汇虽然在日常使用中不如“侄孙”常见,但它体现了汉语对家族关系描述的细致和丰富。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些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复杂的家族关系。
1.
【侄】
(侄为姪的俗字)弟兄或其他同辈男性亲属的子女。
【引证】
《说文》-姪,兄之女也。从女,至声。 、 《尔雅》-女子谓兄弟之子为姪。 、 《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姪。 、 《礼记·曲礼》。疏:“姪是妻之兄女。”-大夫不名世臣姪娣。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继室以其姪。 、 《左传·僖公十五年》-姪其从姑。 、 《国语·周语》。注:“女子谓昆弟之子,男女皆曰姪。”朱按,受姪称者,男女皆可通,而称人姪者,必妇人也。男子称兄弟之子曰从子。-则我皇妣大姜之姪。 、 《左传·僖公十五年》-侄其从姑。
【组词】
侄少爷、 侄儿、 侄儿子、 侄哥、 表侄;内侄;世侄
2.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