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5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51:22
灾疐(zāi chán)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灾”和“疐”。其中,“灾”指的是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如地震、洪水、战争等带来的破坏和苦难;“疐”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星宿运行的轨迹。因此,“灾疐”字面意思是指灾害的轨迹或灾害的运行路径,常用来比喻灾难的发生和蔓延。
在文学作品中,“灾疐”常用来形容灾难的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如在描述历史**或自然灾害时,可以用“灾疐”来强调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灾害学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来描述灾害的连续性和规律性。
“灾疐”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在古代,人们认为星宿的运行轨迹与人间的事务有关,因此“疐”字被用来描述这种天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灾疐”逐渐被用来比喻灾难的发生和蔓延。
在文化中,灾害常常被视为天意或神意的体现,因此“灾疐”这个词汇也带有一定的和哲学色彩。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灾害面前保持坚韧和智慧。
“灾疐”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忧虑的,因为它涉及到破坏和苦难。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历史上的重大灾难,或是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自然灾害时,可以用来增加论述的深度和广度。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灾疐”来描绘灾难的景象:
灾疐降临,大地颤抖,
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星辰失序,日月无光,
人间苦难,何时方休?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灾难现场的图片,如地震后的废墟、洪水泛滥的景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灾难发生时的声音,如地震的轰鸣、洪水的咆哮。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灾疐”这个词汇的表达,但类似的表达可以是对灾难的描述,如英语中的“path of destruction”或“trail of disaster”。
“灾疐”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描述了灾难的发生,还反映了人们对灾难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社会,以及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和智慧。
1.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
2.
【躔】
(形声。从足,廛(chán)声。本义:践,践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躔,践也。 、 晋·左思《吴都赋》-未知英雄之所躔也。
【组词】
躔躔的、 躔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