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00:5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00:58:28
执念:指对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的强烈而持久的执着,通常带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不易被外界因素所改变。
执念一词源自汉语,由“执”和“念”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执”意味着抓住或持有,“念”则指思考或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执念”,用来描述一种强烈的、持续的思维状态。
在东方文化中,执念常常与**中的“执”概念相关,指的是对世俗事物的执着,这种执着被认为是阻碍个人达到精神解脱的障碍。在现代社会,执念可能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人无法适应变化,影响心理健康。
执念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无法释怀的过去、无法实现的愿望或是对某种事物的过度依赖。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引发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以及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反思。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对某段失败感情的执念而无法继续前进的朋友。这种执念不仅影响了她的情绪状态,还阻碍了她的人际关系发展。通过与她的交流,我意识到执念的力量可以非常强大,有时需要外部的帮助和自我反思来克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执念”:
在时光的河流中,执念如影随形,
缠绕着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无法挣脱,无法遗忘,
在夜深人静时,它悄然苏醒。
视觉联想:执念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夜晚的窗前沉思,或是手中紧握着某件物品,象征着对过去的执着。
听觉联想:音乐中,执念可能与缓慢、沉重的旋律相关,如低沉的大提琴声,或是反复的钢琴和弦,传达出一种无法摆脱的情感束缚。
在英语中,与“执念”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obsession”,它同样指代一种强烈的、持续的思维或情感状态。然而,“obsession”在英语中更常用于描述对某物的过度迷恋,而“执念”在中文中可能更多地与内心的执着和无法释怀的情感相关。
通过对“执念”这一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执念不仅是一个描述心理状态的词汇,它还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执念”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执】
(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拘捕;捉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执,捕罪人也。 、 《礼记·檀弓》。注:“拘也。”-而妻妾执。 、 《吕氏春秋·慎行》。注:“囚也。”-使执连尹。 、 《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被执至南门。
【组词】
执命、 执讯、 执囚、 执问、 执狱
2.
【念】
(形声。从心,今声。本义:常思;思念,惦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念,常思也。 、 《诗·大雅·文王》-天念尔祖。 、 《诗·邶风·谷风》-不念昔者。 、 《论语》-不念旧恶。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史记·陈涉世家》-念鬼。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念母劳家里。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念蒙君实。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平生奇览,而有奇若此。
【组词】
念诵、 念恤、 念旧、 念思、 念想、 念一、 念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