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9:20
词汇“时豫”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专业的词汇。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时豫”的字面意思可能与时间、预见或准备有关。在古代文献中,“时”通常指时间或时机,“豫”则有预先、准备的意思。因此,“时豫”可能指的是对时间的预见或提前准备。
由于“时豫”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语境中可能较少出现。在古代文学或哲学文献中,可能会找到相关的使用例证,用以表达对时机的把握或提前准备的重要性。
“时豫”的词源可能与古代汉语中的“时”和“豫”有关。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的意义可能有所演变,但“时豫”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意义相对固定,主要强调对时机的预见和准备。
在**传统文化中,对时机的把握和提前准备被视为重要的智慧。这种思想在《易经》、《孙子兵法》等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强调了“时豫”在战略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时豫”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一种沉稳、智慧的感觉,因为它涉及到对未来的预见和准备,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认为是积极的。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时豫”的情况,比如在工作中提前规划项目,或在日常生活中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做好准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时豫”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准备,如:“时豫花开,未来可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未来规划或准备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平稳、预示未来的旋律。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时豫”的词汇,但类似的观念,如对未来的预见和准备,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体现。
“时豫”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所蕴含的对时机的把握和提前准备的思想是普遍适用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提升我们对时间管理的认识。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豫】
(形声。从象,予声。本义:大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豫,象之大者。 、 《老子》。范应元注:“豫,象属。”-豫焉若冬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