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5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6:59:50
末伏:末伏是指**传统节气中的一个时段,具体指的是夏季三伏天的最后一个伏天。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通常末伏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持续十天。末伏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天气逐渐由热转凉。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末伏常被用来描绘季节的转换,如“末伏的凉风带来了秋的气息”。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说“过了末伏,天气就凉快了”来表达对天气变化的期待。 专业领域:在气象学或农业领域,末伏可能被用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或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同义词:秋凉、秋初 反义词:初伏、中伏
末伏一词源自**古代的历法和节气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
在*文化中,末伏与养生、饮食惯有关,人们可能会在这段时间调整饮食,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末伏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期待和放松,因为它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凉爽秋季的开始。
在个人生活中,末伏可能是一个提醒自己调整作息和饮食*惯的信号,以更好地适应季节的变化。
在诗歌中,末伏可以被用来描绘季节的转换和自然的美景:
末伏的风,轻拂过稻田,
金黄的稻穗,低垂着头,
秋的脚步,悄然而至,
带来了凉爽,带走了炎热。
末伏可能让人联想到金黄色的稻田、凉爽的微风和秋天的果实,这些都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来展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与末伏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季节性词汇和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
末伏作为一个季节性的词汇,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也体现了人们对季节变化的适应和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