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0:44
残稿:指未完成或未完成的文学作品、手稿、绘画等艺术作品的残余部分。它通常指的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完整作品,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作者去世、创作中断等)未能完成。
“残稿”一词源于汉语,由“残”和“稿”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手稿是主要的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媒介,因此“残稿”特指那些未完成的手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扩展到包括所有类型的未完成艺术作品。
在文化上,残稿往往被视为作者思想和创作过程的珍贵遗迹。它们可能揭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风格和技巧,对于理解作者的整体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残稿”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遗憾和未完成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作者的未竟之志和未实现的梦想,同时也激发了对完整作品的想象和期待。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整理祖父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些他年轻时的绘画残稿。这些作品虽然未完成,但它们让我更加了解祖父的艺术追求和情感世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残稿”:
在时光的尘埃中,我找到了你的残稿,
字迹模糊,如同你模糊的容颜。
每一行都是未竟的诗篇,
每一笔都是未完的梦。
视觉上,“残稿”可能让人联想到泛黄的纸张、模糊的字迹和未完成的线条。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起翻阅纸张的沙沙声和未完成的旋律。
在英语中,“残稿”可以对应为“fragment”或“unfinished work”。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未完成作品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承载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通过对“残稿”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文学和艺术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作者创作过程的见证,也是读者和研究者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窗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残稿”这个词能够丰富我的词汇量,并增强我的表达能力。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稿】
(形声。从禾,高声。本义:禾秆)。
禾秆,谷类植物的茎杆。也作“稾”。
【引证】
《说文》-稾,秆也。 、 《汉书·五行志》-民惊走持稾。 、 《书·禹贡传》-又出稾税。 、 《汉书·赵安国传》-茭稾。 、 《资治通鉴》-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 《史记·萧相国世家》-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稾稾为禽兽食。 、 《山海经·西山经》-(皋涂之山)有草焉,其状如稾茇,其叶如葵而赤黄,名曰无条,可以毒鼠。
【组词】
稿本、 稿茇、 稿稾、 稿荐、 稿苗、 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