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21: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21:57
词汇“悬令”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专业性较强的词汇。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悬令”字面意思是指悬挂的命令或公告。在古代,政府或官员发布的命令有时会以悬挂的形式公示于公众场所,以便民众知晓。因此,“悬令”可以理解为公开发布的命令或法令。
“悬令”一词可能源自古代的行政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历史文献或专业领域中仍可见其踪影。
在古代**,政府通过悬挂命令的方式来传达重要信息,这是一种公开透明的行政手段。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方式。
“悬令”一词可能带有一种庄重、正式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权威和秩序。
在现代生活中,“悬令”一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历史或法律时,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城市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悬令”一词来描绘当时的社会风貌:
古城墙下悬令飘,
警示行人莫乱跑。
朝廷法度严且明,
百姓心中自有道。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城门口悬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悬令”二字,风吹过,木牌轻轻摇晃,发出轻微的响声。
在不同文化中,公开发布命令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悬令”这种形式在古代**较为常见。
“悬令”一词虽然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文化特点。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1.
【悬】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悬者植梯接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以叵幅悬之。 、 清·张廷玉《明史》-倒悬之。
【组词】
悬丝诊脉、 悬壁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