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12: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12:41
洪宪帝制:这个词汇指的是*历史上袁世凯在1915年至191年间试图恢复帝制,自立为**的一段短暂时期。袁世凯称帝后,定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为“洪宪”,但这一帝制尝试最终因内外反对而迅速失败。
在历史学术语境中,“洪宪帝制”通常用于描述这一特定历史**。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象征权力的腐败或历史的倒退。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指代任何试图复辟旧制度的尝试。
同义词:帝制复辟、皇权复辟 反义词:共和制、民主制
“洪宪”一词源自袁世凯所定的年号,意在表达宏大和宪法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洪宪帝制”成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标签,用于指代这一短暂且失败的帝制尝试。
在文化中,洪宪帝制通常被视为一个负面的,因为它代表了个人野心和对民主共和的背叛。这一**在社会背景中被广泛讨论,作为对权力滥用和历史教训的反思。
对于许多人来说,洪宪帝制可能引发对历史悲剧的哀伤和对民主价值的珍视。它也可能唤起对那个时代复杂政治斗争的兴趣。
在讨论**近代史时,我经常使用“洪宪帝制”这个词汇来解释袁世凯的政治野心和那个时代的政治动荡。
在诗歌中,可以将“洪宪帝制”作为一个象征,表达对历史循环和权力本质的思考:
在那洪宪的阴影下,
权力的游戏悄然上演,
历史的轮回,
在每一页泛黄的纸上。
想象一幅描绘袁世凯登基的油画,或是聆听一段描述那个时代动荡的音乐,都能增强对“洪宪帝制”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指其他国家的帝制复辟尝试,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后的短暂帝制强化。
“洪宪帝制”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特定历史*,也促使我们思考权力的本质和历史的教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近代史的复杂性。
1.
【洪】
(形声。从水,共声。本义:大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洪,洚水也。 、 《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 、 《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 、 《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
【组词】
山洪;防洪;蓄洪;分洪;洪河、 洪峰
2.
【宪】
(会意。从心,从目,害省声。心、目并用。本义:敏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宪,敏也。 、 《周书·谥法》-博闻多能曰宪。
3.
【帝】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
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引证】
《字汇》-帝,上帝,天之神也。 、 《诗·大雅·文王》-帝命不时。
4.
【制】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制,裁也。 、 《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 《孟子》-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组词】
制割、 制义、 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 配制;提制、 精制;中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