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7:43
词汇“[挐人]”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甚至在古汉语中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根据现有的语言资料,我们可以对这个词汇进行以下分析:
“挐人”在古汉语中意指“牵连他人”或“连累他人”。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可能只在特定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出现。
由于“挐人”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语境中几乎不被使用。在古汉语中,它可能出现在描述法律案件、政治斗争或个人行为的文本中,用以表达某人的行为或**对他人产生了不利影响。
“挐”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包括“牵引”、“连结”等。在“挐人”这个词汇中,它主要表达的是“牵连”或“连累”的意思。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逐渐被更为常用的词汇如“牵连”、“连累”所替代。
在古代社会,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影响到家族或群体的名誉和利益。因此,“挐人”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责任和群体关系的重视。
“挐人”这个词汇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责任、后果和牵连。它可能让人感到沉重和担忧,因为它涉及到的是不利的后果和对他人的影响。
由于“挐人”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与之相关的情境。如果需要在正式文书中表达“牵连他人”的意思,我可能会选择更为常见的词汇如“牵连”或“连累”。
在创作中,可以将“挐人”用于描述一个复杂的故事情节,其中主角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还牵连了无辜的他人,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深度。
由于“挐人”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可能不会直接引发具体的视觉或听觉联想。然而,如果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情节,可以想象一幅画面,描绘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行为而牵连他人的场景。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表达,用以描述某人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英语中的“drag someone down”或“involve someone in trouble”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
“挐人”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行为后果的重视。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历史和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频繁使用这样的词汇,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1.
【拏】
持拿;执取
【引证】
《说文》-拏,持也。从手,奴声。 、 《苍颉篇》-拏,捽也。 、 李贺《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鸣呃。 、 孟汉卿《魔合罗》-有合佥押的文书,拏来我佥押。
【组词】
拏事、 拏空、 拏手、 拏云、 拏把
搏斗。
【引证】
张衡《西京赋》。注:“相搏持也。”-熊虎升而拏攫。
【组词】
拏战、 拏攫、 拏斗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