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4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40:39
“权钧力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权力和力量均衡,各方势力相当,没有哪一方能够占据绝对优势。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政治、军事或社会领域中各方势力的平衡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权钧力齐”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局势,如各方政治派别或军事集团之间的力量均衡。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比喻生活中的各种平衡状态,如家庭、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平衡。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国际政治格局或国内政治动态。
同义词:势均力敌、力量均衡、平衡状态 反义词:一枝独秀、一家独大、压倒性优势
“权钧力齐”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构成词汇“权”、“钧”、“力”、“齐”在古代汉语中分别指权力、平衡、力量和整齐。这个成语的历史演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力平衡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现代社会中各种平衡状态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权钧力齐”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追求事物的平衡与和谐。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权力过度集中的警惕。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定、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了一个没有冲突、各方都能和平共处的社会状态。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冲突和竞争时寻求平衡和妥协。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团队项目中遇到过不同意见的冲突,最终通过协商和妥协,我们达到了权钧力齐的状态,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权钧力齐的天平上,每一方都轻轻放下自己的砝码,共同编织和谐的乐章。”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平衡的天平,两端放置着代表不同势力的物品,天平保持水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和谐的交响乐,各种乐器声音协调一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balance of power”,用来描述国际关系中的力量均衡。不同文化中对权力平衡的理解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是相似的。
“权钧力齐”这个成语在描述社会和政治现象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平衡的概念,还隐含了对和谐与稳定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描述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促进我对平衡与和谐的思考。
1.
【权】
(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 、 《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权,黄英。 、 《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 、 《大戴礼记·诰志》-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2.
【钧】
(形声。从金,匀声。本义: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钧,三十斤也。 、 《周礼·大司寇》-入钧金。 、 《礼记·月令》-钧衡石。 、 《左传·定公八年》-颜高之弓六钧。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
【组词】
钧衡、 千钧一发;雷霆万钧;钧石、 钧金、 钧分
3.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4.
【齐】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齊,禾麦吐穗上平也。 、 《礼记·曲礼》-立如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