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0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09:10
“乌犀”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黑色的犀牛。字面意思是指颜色为黑色的犀牛,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可能更多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文化语境中。
在文学作品中,“乌犀”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神秘或强大的生物,尤其是在描述古代神话或传说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因为它不是一个日常交流中常见的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动物学或古生物学,可能会使用到这个词汇来指代特定种类的犀牛。
“乌犀”一词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其中“乌”意为黑色,“犀”指犀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可能是因为现代汉语中更常用“黑犀”来指代黑色的犀牛。
在**传统文化中,犀牛被视为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动物,常出现在神话和传说中。然而,由于犀牛数量的减少,这个词汇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乌犀”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神秘和古老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神话中的强大生物。它也可能唤起对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由于“乌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然而,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参与有关自然保护的活动时,可能会接触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将“乌犀”融入到描述自然和神秘的元素中:
在古老的森林深处,
乌犀踏着沉重的步伐,
它的黑色皮肤闪耀着神秘的光芒,
守护着这片未被触及的土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只黑色的犀牛在森林中行走的场景,给人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感觉。在音乐方面,可能会联想到一些低沉而有力的音符,象征着乌犀的力量和威严。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用“black rhinoceros”来指代黑色的犀牛。不同文化中对犀牛的描述和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这种强大生物的敬畏和神秘感。
“乌犀”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了解和学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传统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1. 【乌】
2.
【犀】
犀牛。
【引证】
《说文》-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 、 《尔雅》郭注-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顶上,一额上,一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 、 《国语·越语》。注:’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水犀之甲。 、 《汉书·平帝纪》-黄支国献犀牛。 、 《周书·王会篇》。按,犀角搅汤解诸毒药。-正南以文献为献。 、 《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
【组词】
犀牛望月、 犀分
犀牛皮。
【引证】
张逸少《北征凯旋诗》-犀衣颁七校,骏骑给千屯。
【组词】
犀帖、 犀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