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1:02
“功过是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功劳、过失、正确与错误。它通常用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或成就,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方面。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一个人全面评价的重要性,不应只看到其优点或缺点,而应综合考虑。
在文学作品中,“功过是非”常用于对历史人物或复杂角色的评价,如在历史小说或传记中。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讨论某人的职业生涯或个人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评估员工的表现或决策的合理性。
“功过是非”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和伦理思想,强调平衡和全面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语境和深度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功过是非”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评价一个人时应保持公正和平衡。这种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深远,尤其是在教育、法律和职场评价中。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严肃和客观的。它提醒我在评价他人时要公正无私,不应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使用“功过是非”这个成语来指导团队成员进行自我评估,鼓励他们全面看待自己的工作表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功过是非皆成史,岁月无声鉴人心。”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历史的长河边,手中拿着一本书,书页上写着“功过是非”,河水静静流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评价。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评价概念可能是“功与过”(merits and demerits)或“对与错”(right and wrong),但“功过是非”更强调全面和平衡的评价。
“功过是非”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帮助我更公正地评价他人,也提醒我在自我评价时要全面和客观。这个成语的深刻含义和广泛应用使其成为我语言工具箱中的宝贵财富。
1.
【功】
(会意。从力,工声。“工”亦兼表字义,表示用力从事工作。本义:功绩,功业;功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功,以劳定国也。 、 《周礼·司勋》-国功曰功。 、 《史记·项羽本纪》-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 《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战国策·赵策》-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组词】
功誉、 功行、 功化、 功成名就
2.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
3.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4.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