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8:06
昏庸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人的头脑不清醒,缺乏判断力和智慧,行为愚蠢或不明智。它通常用来形容领导者或管理者的无能和不明智,导致不良后果或失败。
昏庸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昏”指昏暗、不清醒,“庸”指平庸、无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智力和判断力不足。
在**传统文化中,昏庸常与君主的无能和国家的衰败联系在一起,如历史上的昏君故事常被用来警示后人。
昏庸 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失败和混乱。它可能引发对无能领导者的愤怒或失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昏庸的决策或行为,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合理的管理决策,这时我们可能会用“昏庸”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昏庸”来描绘一个无能的统治者:
昏庸的君王,坐在宝座上, 他的眼中无光,心中无智。 国家的命运,在他手中沉沦, 百姓的哀歌,响彻云霄。
昏庸 可能让人联想到昏暗的宫殿、无力的统治者和混乱的场景。视觉上可能是暗色调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低沉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ncompetent”或“foolish”,但这些词汇没有“昏庸”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深度。
昏庸 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人的智力和判断力的不足,还反映了社会对领导者的期望。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和文化背景。
1.
【昏】
(会意。从日,从氐(d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本义:黄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昏,日冥也。 、 《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为黄昏。 、 《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 、 《楚辞·思美人》-与曛黄以为期。 、 吴均《与朱元思书》-在昼犹昏。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昏晨之往来。 、 清·袁枚《祭妹文》-风雨晨昏。
【组词】
昏旦、 昏晚、 昏黄
引申为昏暗;无光。
【引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过午已昏。
【组词】
昏邓、 昏邓邓、 昏曚、 昏昏
2.
【庸】
(会意。小篆字形。从用,从庚。“庚更”同音,表更换。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本义:用;需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庸,用也。 、 《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 、 《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 、 《诗·齐风·南山》-齐子庸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