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4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49:33
伤痍(shāng yí)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创伤和伤痕。它通常用来形容战争、灾难或其他破坏性**后留下的破坏痕迹或人们的身心创伤。
“伤痍”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伤”指伤害,“痍”指创伤。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提到“民无伤痍”,意指人民没有受到伤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伤痍”常与战争和灾难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它也体现了对历史记忆的尊重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提到“伤痍”,我联想到的是沉重和悲伤,它让人想到那些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和需要长时间才能愈合的创伤。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伤痍”这个词,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战争题材的电影时,这个词常常浮现在脑海中,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历史**的严重性和后果。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伤痍”:
在那片伤痍的土地上,
时间轻轻地抚摸着每一道疤痕,
希望的种子在沉默中发芽,
等待着春风的呼唤。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废墟中,夕阳的余晖洒在破碎的砖石上,给人一种既悲凉又充满希望的感觉。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的大提琴声,缓缓诉说着历史的沉重。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cars”或“wounds”,它们在描述物理和心理创伤时都有相似的含义,但“伤痍”更强调的是破坏后的痕迹和长期的影响。
“伤痍”这个词在我对语言的理解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它不仅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某些复杂的情感和场景,也让我在学*和思考历史时有了更深的感触。这个词的使用虽然不频繁,但它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避免历史的重演。
1.
【伤】
(形声。从人,塲(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伤,创也。 、 《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命理瞻伤。 、 《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 、 《左传·哀公元年》-无面伤。 、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 、 《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 、 《荀子·正论》-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组词】
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
2.
【痍】
创伤。
【引证】
《公羊传》-楚子郑师败绩。败者称师,楚何以不称师?王痍也。王痍者何?伤乎矢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