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6:42
“伤疤”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皮肤或其他组织因受伤而愈合后留下的痕迹。基本含义是指任何形式的创伤愈合后所遗留的痕迹,不仅限于皮肤,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创伤。
“伤疤”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创伤愈合后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包括了心理上的创伤痕迹。
在某些文化中,伤疤被视为勇气和坚韧的象征。例如,在某些部落文化中,故意留下的伤疤可能是一种成年仪式或社会地位的标志。
“伤疤”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痛苦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伤害、痛苦和恢复的过程。同时,它也可能唤起一种坚韧和生存的情感。
个人经历中,伤疤可能是一个提醒,让人记住过去的教训或经历,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在诗歌中,可以将“伤疤”比喻为时间的痕迹,记录着生命的每一个转折点:
岁月在额头上刻下深深的伤疤, 每一道都是故事,每一痕都是歌。
视觉上,伤疤可能让人联想到疤痕组织的纹理和颜色。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与创伤相关的声音,如急救车的警报声或手术器械的碰撞声。
在不同文化中,“伤疤”可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伤疤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个人历史的标记,而在某些东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其作为身体完整性的破坏。
“伤疤”不仅是身体上的痕迹,也是心理和情感上的标记。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涉及字面意义,还涉及深层的象征和隐喻意义。通过对“伤疤”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多维度和丰富性。
1.
【伤】
(形声。从人,塲(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伤,创也。 、 《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命理瞻伤。 、 《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 、 《左传·哀公元年》-无面伤。 、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 、 《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 、 《荀子·正论》-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组词】
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
2. 【疤】 (形声。从疒(chuáng),巴声。从“疒”表示与疾病有关。本义:疮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