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8:57
冻馁(dòng něi)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冻”和“馁”。其中,“冻”指的是因寒冷而结冰或感到寒冷,“馁”则指的是饥饿或精神上的萎靡不振。结合起来,“冻馁”形容的是因寒冷和饥饿而感到极度不适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冻馁”常用来描绘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如在寒冷的冬夜或荒野中。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艰难生活条件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或社会学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特定环境下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地区的居民在严冬中的生存挑战。
同义词:饥寒交迫、寒酸、困顿 反义词:温饱、富足、安逸
“冻馁”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其字面意义和现代使用基本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在描述极端生存条件时仍然是一个有力的表达。
在**文化中,“冻馁”常常与贫困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在历史上,这个词也常出现在描述战争、灾难或社会动荡时期的文献中。
提到“冻馁”,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寒冷的冬夜、饥饿的肚子和无助的感觉。这种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悲凉和同情的感觉,激发人们对改善生活条件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在寒冷的天气中感到饥饿和寒冷的时刻,这时“冻馁”这个词就能很好地描述那种不适和需要帮助的感觉。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冻馁”来增强氛围,如:
寒风中,冻馁的旅人,
寻求一丝温暖的光。
视觉上,“冻馁”可能让人联想到雪地中的孤独身影,或是破旧的房屋。听觉上,可能是寒风的呼啸声或是饥饿时的咕噜声。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cold and hungry”或“freezing and starving”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冻馁”这个词在描述极端生存条件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传达了身体上的不适,还触及了情感和社会层面的关怀。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并增进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1.
【冻】
(形声。从仌(bīng),东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冻,仌也。 、 《风俗通》-壮冰曰冻。 、 《礼记·月令》-水始冰,地始冻。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掣红旗冻不翻。
【组词】
冻柱、 冻浦
2.
【馁】
(形声。从食,委声。本义:饥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餒,饥也。 、 《广雅》-餒,饥也。 、 《三苍》-餒,饿也。 、 《王纯碑》-闵其粥糜冻餒之患。 、 《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馁而君逞欲。 、 《左传·襄公二十年》。注:“饿也。”-吾有馁而已。 、 马中锡《中山狼传》-我馁甚。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冻馁之患。
【组词】
馁殍、 馁疾、 馁毙、 馁馑、 馁士、 馁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