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9:41
冰冻:字面意思是指物体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使得物体中的水分结成冰的状态。基本含义包括物理状态的变化,即从液态或气态转变为固态,以及这种状态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效果。
“冰冻”一词源于古汉语,由“冰”和“冻”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冰和冻结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已有“冰冻”的用法,表示寒冷的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扩展。
在许多文化中,“冰冻”象征着死亡、停滞和隔离。例如,在北欧神话中,冰冻的北境与死亡和寒冷的意象紧密相连。在现代社会,冰冻技术在食品保存、医学和科学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冰冻”常引起人们对寒冷、孤独和冷漠的联想。它可能唤起对冬季的记忆,或是对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的感受。
在个人经历中,冰冻可能与冬季的户外活动如滑冰、滑雪等联系在一起,或是与寒冷天气中保暖的必要性相关。
在诗歌中,“冰冻”可以用来创造寒冷、静谧的氛围:
冰冻的湖面, 映着苍白的月光, 寂静中, 只有风在低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被冰雪覆盖的森林,或是结冰的湖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寒风吹过冰面的声音,或是冰块碎裂的声响。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frozen”,德语的“gefroren”,都表达了类似的冰冻状态。然而,每种语言在使用这些词汇时,可能会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冰冻”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物理状态的变化,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冰冻”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寒冷、冷漠等复杂情感和环境状态。
1.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2.
【冻】
(形声。从仌(bīng),东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冻,仌也。 、 《风俗通》-壮冰曰冻。 、 《礼记·月令》-水始冰,地始冻。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掣红旗冻不翻。
【组词】
冻柱、 冻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