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6: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6:10
[曳兵弃甲]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拖着兵器,丢弃盔甲”,通常用来形容在战斗中溃败逃跑的士兵。基本含义是指在战场上因为失败而仓皇逃窜,丢弃了武器和防护装备。
在文学作品中,[曳兵弃甲] 常用来描绘战争的惨烈和士兵的无奈。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讨论中,它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这个词汇有助于具体描述战败的场景。
同义词:溃逃、败走、逃窜 反义词:坚守、奋勇、冲锋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的不同,如“溃逃”更强调混乱无序,“败走”则可能带有一定的策略性。
[曳兵弃甲]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战争的特点和士兵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历史或军事语境中仍然保留其原始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曳兵弃甲]** 常与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相对立,因此在文学和历史叙述中,这个词汇往往带有贬义,用以批评那些在关键时刻放弃职责的行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个人的无助。在表达上,它强调了失败和逃避的主题,影响了我对勇气和责任的看法。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时,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历史**和人物行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战鼓隆隆,铁骑奔腾,
曳兵弃甲,夜幕下逃亡。
血染沙场,英雄泪,
历史长河,一页页翻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士兵在夜色中拖着疲惫的身躯,丢弃了沉重的盔甲,背景是燃烧的战场。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战鼓和马蹄声逐渐远去,伴随着士兵的喘息和哀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fleeing the battlefield, discarding weapons and armor",虽然在表达上不如中文的 [曳兵弃甲] 那样简洁和形象,但也传达了相似的战场逃亡的情景。
[曳兵弃甲] 这个词汇在描述战争失败和逃亡的场景时非常有力。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和军事术语,也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文学表达。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词汇量,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丘貉古今同一概,曳兵弃甲暗投降。
1.
【曳】
(会意。从申,从丿,丿(yì)亦声。申,伸展。本义:拖,牵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臾曳:束缚捽摔之意。-曳,臾曳也。 、 《礼记·曲礼》-车轮曳踵。 、 《仪礼·士相见礼》。注:“古文作抽。”-武举前曳踵。 、 《楚辞·怨思》。注:“引也。”-曳彗星之皓旰兮。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负箧曳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曳屋许许声。(曳屋,指众人把被火烧着的房子拉倒。许许声,指拉倒房子时众人一齐用力的呼哧声。)
【组词】
弃甲曳兵;曳尾泥涂、 曳步、 曳脚慢坡(斜坡):曳布拖麻(曳布披麻披麻带孝、 曳开、 曳兵弃甲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3.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4.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