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3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35:42
巧对: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在文学、诗歌或对话中,巧妙地对仗或对应。它强调的是一种精巧、机智的对应方式,常常用于形容对联、诗句中的对仗工整、意义相映成趣的情况。
巧对一词源于汉语,其字面意思即为“巧妙的对应”。在古代文学中,对仗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随着文学的发展,巧对逐渐成为评价对仗技巧的一个术语。
在**文化中,巧对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尤其在对联和诗词中。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美感,也反映了作者的智慧和才情。
巧对给人以精巧、机智的印象,它能够激发人们对语言美和智慧的欣赏。在创作和欣赏巧对时,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愉悦和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巧对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写对联、创作诗歌、进行辩论等。它不仅能够提升语言的艺术性,也能够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运用巧对来增强诗句的美感和深度:
春风对秋月,花开对叶落, 巧对自然,心随景动。
巧对可以联想到精美的对联挂在门上,或是诗人在月光下吟诵对仗工整的诗句。视觉上,它可能与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听觉上,它可能与古典音乐的和谐旋律相呼应。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类似的修辞手法可能被称为“parallelism”或“antithesis”,但它们在形式和用法上与汉语的巧对有所不同。
巧对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美学,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审美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巧对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艺术水平和表达能力。
1.
【巧】
(形声。从工,丂(kǎo)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本义:技艺高明、精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巧,技也。 、 《墨子·贵义》-利于人,谓之巧。 、 《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 马融《长笛赋》-工人巧士。 、 明·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组词】
巧思、 巧工、 巧任、 精巧;工巧、 巧夺天孙、 巧舌、 巧便、 小巧、 手巧
2.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