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2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0:27:33
“急难”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紧急和困难的情况。它通常用来描述那些需要立即处理且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困境。
在文学中,“急难”常用来描绘主人公面临的紧迫挑战,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家族危机中的急难处境。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遇到急难”来表达自己面临棘手问题。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医疗,这个词可能特指需要紧急处理的复杂案件或病情。
同义词中,“危急”强调情况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紧急”侧重于时间的紧迫,“困难”和“棘手”则更多描述问题的复杂和难以解决。
“急难”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就有“急难之时”的表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描述紧急且困难的情况。
在文化中,面对急难时,人们常常强调团结和互助,如“患难见真情”这样的谚语。社会背景中,急难也常与灾难、危机等相关联,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
“急难”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紧迫和压力感,让人联想到需要迅速决策和行动的场景。它也可能引发对困境中人性的探讨,如勇气、智慧和牺牲。
在个人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遇到过急难时刻,比如工作中的紧急项目、家庭中的突发*等。这些经历往往成为个人成长和学的重要部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急难如影随形,星光指引前行。”
视觉上,“急难”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面部表情、匆忙的步伐或混乱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与急促的呼吸声、紧急的警报声或紧张的对话声相关联。
在英语中,“急难”可以对应为“cr****”或“emergency”,前者强调情况的严重性和决策的必要性,后者则更多指需要立即行动的情况。
“急难”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描述了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态度和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急难”对于传达复杂情境和情感至关重要。
1.
【急】
(形声。小篆字形,从心,及声。本义:狭窄)。
紧,紧缩。
【引证】
《三国志·吕布传》-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
【组词】
急亲戚、 急持、 急窄、 急装、 急绷绷形容把东西拉得很紧
2.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