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13:1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3:17:19
“嗔视”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愤怒地看着某人或某物。它描述了一种带有强烈不满或愤怒情绪的目光。
在文学作品中,“嗔视”常用来描绘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或冲突。例如,在古典小说中,当一个角色对另一个角色的行为感到极度不满时,可能会使用“嗔视”来表达其愤怒。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描述强烈情感的场合,如争吵或辩论中,仍可能出现。
“嗔”字在古代汉语中意为愤怒或生气,而“视”则是看的意思。两者结合,形成了“嗔视”这一词汇,用以描述愤怒的目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目光被认为是一种有力的沟通方式。因此,“嗔视”作为一种表达强烈情感的方式,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
“嗔视”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紧张和冲突的场景,它传达了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安或紧张。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使用“嗔视”这个词,但在观察或描述人际冲突时,这个词提供了一个精确的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嗔视如利箭,穿透了夜的寂静,无声地诉说着不满。”
想象一个愤怒的人,他的眼睛紧盯着对方,眉头紧锁,这种画面可以与紧张的音乐相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lare”或“scowl”,它们也描述了一种愤怒或不满的目光,但在语境和使用上可能有所不同。
“嗔视”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具体的动作,还传达了深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精确。
1.
【嗔】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盛大。同“阗”) 同“阗”。盛大。
【引证】
《说文》-嗔,盛气也。从口,真声。 、 《礼记·玉藻》-盛气颠(嗔)实。
2.
【视】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视,瞻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墨子·辞过》-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 、 《诗·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 、 《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战国策·齐策》-熟视之。 、 柳宗元《三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视探、 视瞻、 视日、 视远步高、 视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