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0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04:17
词汇“干索”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性的分析来进行讨论。
假设“干索”是一个由“干”和“索”组成的复合词,我们可以推测其字面意思可能与“干燥的绳索”或“干枯的线索”有关。基本含义可能是指某种干燥、脆弱或无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干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失去活力或生命力的状态。在口语中,如果有人使用这个词,可能是指某种无用的线索或信息。
由于“干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如果它是一个新造词,可能是由现代人根据“干”和“索”的字面意义组合而成。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干索”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失去价值或意义的事物。例如,在描述一个废弃的村庄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
“干索”可能带给人一种萧条、无力和绝望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荒凉的景象或无望的境地。
由于“干索”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没有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片干索的土地上,希望如同枯枝,随风飘散。”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干旱的土地,枯枝在风中摇曳。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哀伤的旋律来增强这种萧条的感觉。
由于“干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难以比较。
尽管“干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通过假设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词汇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词汇的多义性和语境依赖性是非常重要的。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索】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引证】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列士·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而索綯。
【组词】
索苇、 索头、 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