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34:14
悖言(bèi yá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违背常理或道德的言论,即不合逻辑或不合理的说话。它强调的是言论的错误性或荒谬性。
在文学作品中,悖言可能用来形容某个角色的荒谬言论,增强戏剧效果。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不合理观点或错误言论。在专业领域,如逻辑学或哲学中,悖言可能指代那些自相矛盾或违反逻辑原则的陈述。
悖言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悖”字意为违背、违反,“言”字意为言论、说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悖言可能与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相冲突,因为儒家强调言论和行为的合理性与中庸。在现代社会,悖言**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违背社会共识或道德标准的言论。
悖言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感到困惑、不解或愤怒。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辩论中的无效论点或误导性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的言论明显不合理或自相矛盾,我可能会用“悖言”来形容这种言论,以此来表达我的不认同或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悖言”来创造一种荒诞或讽刺的效果,例如:
月光下的悖言,
在夜风中飘散,
真理的影子,
在荒谬中迷失。
悖言可能让人联想到混乱的图像,如纠缠的线条或错乱的图案。在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起嘈杂的辩论声或混乱的讨论。
在英语中,悖言可以对应到“paradox”或“contradiction”,但这些词汇更侧重于逻辑上的矛盾,而“悖言”则更强调言论的错误性和不合理性。
悖言是一个有力的词汇,用于批评和指出不合理或错误的言论。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帮助我们识别和批判那些违背逻辑和道德标准的言论。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悖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1.
【悖】
(形声。从心,孛(bèi)声。本义:违反,违背)。
同本义。
【引证】
《荀子·正名》。注:“违也。”-悖其所辞。 、 《礼记·月令》。注:“犹逆也。”-毋悖于时。 、 《韩非子·定法》-故新相反,前后相悖。
【组词】
悖言、 悖暴、 并行不悖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