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10: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10:24
应邀: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接受邀请,通常指某人或某组织接受了别人的邀请,去参加某个活动或**。
在不同的语境中,“应邀”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应邀”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基本结构和含义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扩展到现代汉语的各个领域。
在**文化中,接受邀请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表现。因此,“应邀”这个词汇在社交和商务场合中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个人或组织的社交能力和专业形象。
“应邀”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积极和正式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以及参与重要活动的机会。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应邀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那是一个充满喜悦和祝福的时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应邀”的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应邀”:
星辰应邀,点缀夜空, 月光轻抚,静谧如梦。
想象一下,一个穿着正式的人走进一个华丽的宴会厅,背景音乐是优雅的古典乐,这个场景很好地体现了“应邀”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应邀”可以翻译为“accept an invitation”,在不同的文化中,接受邀请的礼仪和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含义是相似的。
通过对“应邀”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提升沟通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邀】
(形声。从辵,敫声。本义:迎候)。
同本义。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邀相见。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邀我至田家。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邀当国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邀见讲钧礼。
【组词】
邀接、 邀迓、 邀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