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3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38:38
始乱终弃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开始时混乱无序,最终放弃不管。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在开始时对某事投入大量精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坚持到底,导致事情半途而废。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人对于坚持和毅力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行为,也扩展到组织和项目管理等领域。
在**文化中,坚持和毅力被视为重要的美德。因此,始乱终弃这个成语常常带有负面评价,被用来批评那些缺乏责任感和毅力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失望和无奈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未能完成的事情,以及因此而产生的遗憾和损失。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他在学*新技能时总是始乱终弃,每次都是刚开始热情高涨,但很快就失去了兴趣,最终什么也没学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春风拂面,花开满园,
他却始乱终弃,心不在焉。
这个成语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在开始时充满活力地奔跑,但最终疲惫地停下来,放弃了前进。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种逐渐减弱的声音,象征着动力的消失。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art something and never finish it" 或 "quit halfway",但这些表达没有形成固定的成语,因此在表达上不如 "始乱终弃" 那样简洁和有力。
始乱终弃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于坚持和毅力的重视。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对坚持和毅力的尊重。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
~,君子所恶,为人言之,不为尔曹言之也。
1.
【始】
(形声。从女,台声。本义:开头,开始)。
同本义。与“终”相对。
【引证】
《说文》。朱曰:“裁衣之始为初,草木之始为才,人身之始为首为元,筑墙之始为基,开户之始为戽,子孙之始为祖,形生之始为胎。”-始,女之初也。 、 《老子》。注:“始者,道本也。”-无名天地之始。 、 《易·恒》。虞注:“乾为始。”-始求深也。 、 《礼记·经解》-君子慎始。 、 《礼记·昏义》。注:“犹根也。”-礼始于冠。 、 《荀子·王制》-天地者,生之始也。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方苞《狱中杂记》-始缢即气绝。 、 蔡元培《图画》-始于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
【组词】
始卒、 始室、 始基、 自始至终
2.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3.
【终】
(形声。从糸(mì),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终,絿丝也。 、 《睡虎地秦墓竹简》-旋终在项。
4.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